【Hacked By Aytlogo Luxer】 漫步消失的台16線 - 萬榮林道 & 天梯 & 林田山鐵道

漫步消失的台16線 - 萬榮林道 & 天梯 & 林田山鐵道
 
四驅車一路顛簸向前突進,身體無法控制地隨著劇烈擺盪,只能戰戰兢兢地坐在車內,抓穩車窗上的握把,一刻也不安穩,完全不知道下一刻是要被甩去撞車窗,還是彈起撞車頂。車窗外的平原農地愈來愈遠、房舍愈來愈小,山巒將我們習慣的都市文明完全阻隔開來。
IMG_5870

天,才剛破曉,從睡袋中坐起身來。「我在哪裡?」睜開眼的一瞬間是這樣想著。

我從餐廳外場的木桌上醒了過來,感覺睡得不夠飽,老是覺得天亮的特別快。這也沒辦法,昨晚連夜從台北來到萬榮,比預計的半夜1點還要晚到。一旦行程的第零天沒睡飽,醒來的剎那就會呈現恍惚、無法馬上進入狀況的狀態。睡在橫椅及地上的隊友,哀怨道著蚊子半夜侵擾難眠,看來選擇桌上的睡眠品質好一點,耳邊少了嗡嗡聲騷擾。

拖著懶散的腳步上車趕路。還沒回過神,車子轉進萬森路,駛入台16線東段,接上萬榮林道。
IMG_5855

繼上一回漫步消失的台14線 - 能高越嶺西段能高越嶺東段之後,這次造訪了台16線計畫線的東段。台16線起至南投縣名間鄉,經花蓮縣萬榮鄉,迄至花蓮縣鳳林鎮,未通車的計畫線路段包括丹大林道及部分萬榮林道。

這條路線上,有著台灣第二大高山湖泊 - 七彩湖。閃耀著絢麗七彩光芒的七彩湖,旁有百岳之一的六順山,這裡也是中央山脈南三段的北端,吸引著山友來朝聖。(第一大高山湖泊則為太平山的翠峰湖,不要再說是嘉明湖了!)

過去要見七彩湖一面很輕鬆,輕鬆到現在簡直難以接受!就像郡大林道還能通車樂登盆駒山、秀姑巒山、馬博拉斯山。就像大鹿林道東段還能搭車直達馬達拉溪吊橋,不用踢沈悶的17公里。就像大霸尖山還有救國團架的鐵梯,可以輕鬆合法登頂。「爬山要趁早」這句話可真是切中山友的心,諸多遺憾,只能說生不逢時!在那個往事只能回首的年代,可以直接駕著四輪傳動車,在需要丹大林道上顛簸好幾個小時,便可長驅直入七彩湖畔,還可以輕輕鬆鬆撿座百岳六順山。

司機大哥在林道12.5K將車停了下來。天上積著雲,有點沈重,接下來的路不好走。這裡有座福德祠,大夥相繼下車,不約而同走到祠前,雙手合十,虔誠祈求接下來的行程平安順利!畢竟,現在想親近七彩湖,可沒有那麼簡單了!
IMG_5854

台16線曾經規劃成一條東西橫貫公路,西起南投縣名間鄉,東迄花蓮縣鳳林鎮。這條路的組成可分為三段:南投縣名間鄉到信義鄉地利村的公路、起點地利村到終點花蓮萬榮鄉林田山林場的丹大林道,還有萬榮林道。其中丹大林道的終點端,並沒有與萬榮林道相連接,因此並沒有貫通。
以通車的角度來看,目前台16線西段只能行駛到南投縣信義鄉合流坪附近的孫海橋,東段只能從花蓮縣鳳林鎮行駛到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。在2004年以前,丹大林道還可以一路行車至七彩湖附近,只是從孫海橋之後的路況不佳。從花蓮縣鳳林鎮及萬榮鄉的萬森路接上萬榮林道,現今全長47.3公里,但路況也是不佳。這兩段路頂多只能算是產業道路,算不上是公路的等級。而從萬榮林道終點的情人吊橋到七彩湖,兩者之間沒有道路,僅有林田山鐵道經過,屬於徒步的登山步道。因此從孫海橋到萬森路之間,是台16線計畫線,在地圖上面是條虛線。

我們在台16線計畫線上的萬榮林道搖搖晃晃,要長驅直入深山處。整段林道只有福德祠之前的路段鋪設柏油或水泥路面,隨後的土石路面,整台車就像在六福村看到難度調成最高的騎牛機,自己宛如是位狂奔在西部荒野上的狂野牛仔。看來,別想在車上補眠了!
IMG_5896

萬榮林道,又稱為林田山林道,修築的目的是為了搬運林田山林場的木材。不過早在開闢道路之前,東部林場的木材是藉著森林鐵道與索道,將珍貴的木材從深山中搬運出來。
林田山林場是由日資民營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所開發,一直到國民政府的林務局接手後,除了既有的鐵道運材外,開始闢建林道,改運卡車運輸,分別為從萬榮鄉西林村進入的西林林道、萬榮村的萬榮林道、光復鄉大馬村的光復林道。
  • 西林林道:最早興建,由榮工處西林工務所承做。1967年(民國56年)5月開工,1968年(民國57年)6月完工,全長45公里,後延伸至52.5公里,終點為林田山事業區84林班。因林道所經之處地形險峻易碎,付出極大代價,在林道38K處的設立西林林道開路紀念碑,奉祭當年開路罹難的員工。
  • 光復林道:1971年(民國60年)興建,全長38.5公里,終點為林田山事業區123林班。林道後段分為光復林道上線及光復林道下線。
  • 萬榮林道:1983年(民國72年)完工,全長56.45公里,現今47.3公里,終點為林田山事業區102林班。
IMG_5897

林田山的伐木事業停歇後,林道也就漸漸被大自然破壞及回收,變得殘破不堪,難以行駛。現今,會利用這條林道的使用者,大概只剩為了維修東輸電線的台電工程人員,以及前來31K處開採蛇紋岩的砂石車。除此之外,就是已經做好心理準備,要前來七彩湖朝聖的登山者了。
IMG_5907

IMG_5908

晃啊晃,甩啊甩,快要習慣這種彈跳模式的時後,車突然停了下來!原來車就只能行駛到這裡了,34.6K的斷橋處。不知道這座橋是什麼時候斷的,看看2009年的車潮,那些曾經的便利,被山林毀壞收回了也好!
 
如今,七彩湖前設下了層層關卡,顛簸的林道、厭惡的螞蝗、費力的天梯、心驚的鐵道,考驗著山友的身、心、靈,及山友的真心誠意。我們通過了第一關林道的前半段考驗,背上背包,跨過石堆到路的另一頭,接下來只能徒步推進了。
IMG_5909

心裡就只想著接下來在林道上的螞蝗,領著隊伍的小雙突然轉頭,向我示意前方出現珍奇的東西。仔細一看,真是又驚又喜!一對帝雉悠閒的在林道散步!一千元鈔票上看過很多次,但親眼看到帝雉倒是頭一遭,真是開心。目光被雄帝雉美麗的身影吸引,看了一會才想到要按快門,不過警覺性強的雄帝雉,一察覺有動靜馬上就鑽入一旁草叢中,留下傻楞楞的雌帝雉,像似這些登山客我看的多了,慢慢地走入草中。
IMG_5910

從34.6K斷橋到47K的情人吊橋,除了36K的大崩壁要高繞之外,這跟來回走兩趟17公里的大鹿林道東段,以及大雨中從中央金礦山屋踢21公里回東埔相比較,應該說是輕鬆愉快。
IMG_5919

IMG_5922

IMG_5920

IMG_5921

IMG_5923

IMG_5926

沿途不時有叉路出現,是台電電塔的巡視路。這陡峭之字路,光用看的就覺得艱辛!
IMG_5934

IMG_5935

一路都走在迷霧中,什麼展望都沒有。網路上山友的記錄中,藍天之下,山谷、峭壁的壯麗景致都無緣一見,更別說看到山谷對岸的西林林道了。這個林道踢得很悶!我想大夥應該也不太把沒有展望這件事放在心上,雖然林道上大大小小的石塊,也會讓人擔心頭頂是否隨時會有落石,但是這些比起接下來要面對的,可是更讓人心驚膽跳。

42K的阿道別墅停下腳步休息。樓下樓上都好奇地晃一晃,看起來很殘破,但至少還有床架跟平坦的地面,連廁所都有馬桶,不過我想應該早就沒有水可沖,所以也實在沒有勇氣掀開那馬桶蓋。這樣的簡陋設施就可以讓登山者舒適的過一晚,但是這樣的環境與鄰近的日本一比,想到也感嘆。
IMG_5937

IMG_5938

IMG_5939

IMG_5942

IMG_5943

IMG_5944

IMG_5946

IMG_5947

中海拔山區的萬榮林道,濃霧繚繞,除了潮濕,就是潮濕。想要親近七彩湖,請先突破鎮守第二道關卡的小生物們。這些鎮守七彩湖的使者,就是令人聞之色變、身上有道七彩條紋的七彩螞蝗!其實從開始徒步的斷橋處,就有螞蝗出沒的記錄,只是接下來的路段,從42K的阿道別墅到46K的九族山莊,螞蝗兇狠肆虐,是螞蝗重災區!出發前,哦...不...應該說從決定走這路線前,就要做好心理準備,要有被咬的覺悟。

就算內心有所覺悟,裝備上還是要準備一些抵禦防具。於是,出發前一天特地跑到軍用品店,買了雙高筒雨鞋。第一次穿雨鞋登山,當晚就穿著雨鞋到附近國小操場及樓梯,惡補練習。又到藥妝店買了罐酒精,準備制裁爬上身的螞蝗。就像RPG遊戲的主角,離開城鎮出發打怪前,總是要去道具店,提升防禦力及攻擊力。

抱著沈重的心情踏上這段路,即使有雨鞋及酒精噴霧,我們也只能處在被動防禦的一方,一切聽從命運的安排,成為螞蝗眼中代宰的羔羊。正確的說,螞蝗並沒有眼睛,是感應生物的熱度,牠覺得這塊肉質的熟度是牠喜好的三分熟或五分熟,牠就躍身黏了過來!
光想到那細細長長,又用怪異的角度扭動著身軀,沾上身後還一直爬一直爬,爬過衣物覆蓋處,直到發現肉體新大陸,就緊緊咬著不鬆口,直到吸飽血,身型鼓到像似灌滿水的氣球(疑!我裝滿水的水袋好像也是這模樣!)。

想著眾網友的記錄,走完這段路,身上至少有30隻螞蝗。腦海中浮現電視節目百萬小學堂裡面的畫面,小學生高舉雙手又搖擺著身軀,大喊:選我!選我!選我!!!不僅僅從地上的草叢沾上身,這裡的芒草長的比人還高,除了地面防禦外,還要留意來自頭頂樹枝或芒草重頭末端所發動的攻擊。
IMG_5949

IMG_5951

也許是前一陣子有善心人士前來除草,砍掉了路徑兩旁的芒草,讓路徑更寬敞。所以一路到九族山莊,都不見七彩螞蝗的蹤影,一隻都沒有上身。對於那些來除草的善心人士,我內心充滿無盡的感激!只是走這段路的時候,還是會覺得不舒服、感覺發毛!身上只要有稍微癢癢的或痛痛的,就開始猜測是不是得到螞蝗熱情的吻。整路疑神疑鬼,不時留意雨鞋上有沒有偷渡客,但又不敢停下腳步,深怕一停下腳步,就讓勢機而動的螞蝗有了暢飲的機會!我對七彩湖的滿腔熱血,可不是要奉獻在這裡呢!
IMG_5952

IMG_5959

IMG_5965

萬榮林道的出現,是為了要取代運輸成本高昂的山地鐵道。1983年(民國72年)萬榮林道完工通車後,長達56.45公里,林田山鐵道及索道逐漸功成身退,走入歷史。1987年(民國76年)年底,林田山林場停止伐木作業,萬榮林道也漸漸隱沒山林中。
然後,歷史沒有遺忘此處。因為二戰時的美軍轟炸,西部電廠重創,1951年(民國40年)11月,台灣第一條電力東西聯絡線的第一線路完工,將東部多餘的電力從花蓮銅門的龍澗水力發電廠,向西輸送至南投仁愛的萬大水力發電廠。隨著東西部工業發展,東部電力需求日益遽增,沒有剩餘的電力可傳輸,這條東西聯絡線改成西電東送。直到這條銅門萬大東西聯絡線的電力也不符使用,需要另闢第二條東西輸電線,這裡有著丹大林道及萬榮林道的優勢,雀屏中選。1990年(民國79年)9月開始新東西輸電線的路線中心測量,重新整修了萬榮林道,並架設了新的索道,利用流籠將施工材料及補給輸送上高山。

九族山莊再往前一段路,就會發現廢棄的流籠頭。

七星崗山與萬榮林道之間組隔了一條萬里橋溪,為了保護自然環境景觀,當年未開闢施工道路,而是架設了長約5公里的大型主幹線施工索道。三條索道成ㄇ字型,從此處拉了一條索道,跨越萬里橋溪至七星潭東山山頂,另一條從七星潭東山山頂拉至七星崗的新高招待所舊址附近,再從七星崗的新高招待所舊址附近拉至高登連絡站。
IMG_5966

IMG_5967

內心有那麼一絲絲希望著,要是當年的流籠現今還有繼續運作就好了。這樣就可以搭便車,乘著流籠直上高登工作站,多方便啊。只是,要是真的有營運,我真的敢搭上流籠嗎!?再不然,人包分離,把重裝背包先運上去也好。

還是認份一點,繼續接受七彩湖的考驗。

再繼續往前一段路,接近林道終點處,吊橋出現了,稱為情人吊橋。吊橋另一端的山壁,有兩道水瀑涓涓而下,彷如情侶情意綿長。不知道是台電工人上山工作時的思念之情,還是登山前輩的詩情畫意,取了情人之名。我站在吊橋前,望著隱藏在濃霧中的彼端,倒是讓我想到斯蒂芬·金Stephen Edwin King的《迷霧驚魂(The Mist)》,霧中的異次元怪物就是那些小小的吸血怪。這座吊橋有個乍聽之下很浪漫的名字,若你的另一半不是個狂熱的登山咖,帶他/她來情人吊橋,你九成九不會有好下場。
IMG_5968

IMG_5972

IMG_9033

IMG_5974

IMG_5978

IMG_5991

IMG_5984

走吊橋並不是考驗,另一頭塔架上的數字,4870,說明了接下來的一切。既然沒有辦法搭流籠直上高登工作站,就得從情人吊橋一步步直上高登線鐵道,這就是親近七彩湖的第三道關卡,天梯4870階的試煉!
IMG_5986

一直以來我走階梯都有個困擾,常常卡在要一步一階,或是一步兩階的兩難。但這段路也快不得,4870階,高度爬升800M,通常需要2個小時才能踏上天梯的頂點。這兩個小時,只能頂著背上的大背包向上走,每跨出一步,就離七彩湖近一些。

天梯也是為了新東西輸電線而生,施工材料以索道運送,工程人員則一步步的登上高登工作站。同時我也再想著,當時施工的工程人員有沒有順便搭乘流籠上山呢?答案無從而知,僅僅知道於日治時期建設日月潭水力發電的台灣電力株式會社,規定索道只能用來運送材料,工程人員不得搭乘。
可以感受的到每一階石階都鋪設得很用心、很工整,若是沒有大背包,應該走得非常愜意。這段期間,我發現隊友很快就不想跟我聊天了。不是腳步跟不上來,就是覺得連動口講話都是件消耗體力的事,更或著是眼前一直是階梯、左彎階梯、右彎階梯、又是階梯、還是階梯,階梯的無限循環,連話題都想不出來。我靜靜地走,腳下到處都是青苔,四周樹梢與枝幹皆是青苔與松蘿,我被青綠色的世界環繞著,前所未有的體驗,像是來到一個許久無人造訪的地帶,寂靜,又充滿生意。
IMG_5993

IMG_6000

IMG_6001

IMG_6003

IMG_6005

IMG_6008

IMG_6011

身處樹林中,天色昏暗的更快。此時腦中幾乎是一片空白,呈現呆滯無運作狀態,只是不斷踩著單調的步伐。還好,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驗證4870這數字到底正不正確,這實在是太艱鉅的挑戰了。只要一個晃神,注意力一不集中,很容易就忘了數到幾了,寧願就去相信是4870階。回頭一望,已經可以從樹梢間望到遠方,已經走在雲海之上,鐵道路就在不遠之處囉!
IMG_6016

因為開始登山,相繼造訪過阿里山、太平山、八仙山,這耳熟的知名三大林場。這三大林場在日治時代都屬官營,不過有些林場是由民間的株式會社經營。在東部的花蓮,有三個較晚開發且具規模的民營林場,並且利用成熟的鐵道及索道技術來運輸,分別是太魯閣大山的太魯閣林場及嵐山鐵道、木瓜山林場及哈崙鐵道、林田山林場與林田山鐵道,以及西林輕便鐵道。

在花蓮唸書時,第一次聽到林田山這名詞,直覺所想到的就是台16線東段上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。那時認為,那片有宿舍、辦公室、中山堂、教會、國小、食堂、冰果室、魚菜部、洗衣部等等生活便利的小山村,就代表林田山的一切。現在想起來,當時真是天真無知!事情愈挖,愈發現自己知道的愈少!

這裡的名稱其實還蠻複雜的,就從萬榮火車站這個地標開始說起好了。萬榮火車站的地點市位在現今鳳林鎮的長橋里,而非萬榮鄉內。長橋里這地方早期是阿美族的居住地之一,稱為「Mari`od (馬里勿)」,意指是上坡或緩坡地,因此馬里勿也成為鳳林鎮的舊稱之一,而非萬榮鄉的舊稱,萬榮鄉舊稱為「Malibasi (馬里巴西)」。
而「Rubas (魯巴斯)」及「Malibasi (馬里巴西)」是比較後期才出現。「Rubas (魯巴斯)」是日治時期居住在現今明利村山上的賽德克族人,對當時的萬榮火車站的稱呼。「Malibasi (馬里巴西)」是當時定居森坂的太魯閣族人,對當時萬榮火車站的稱呼,或指外村外族人士前往返萬榮鄉公所洽公或赴當地探親。
(資料來源:太魯閣族通訊社 & 萬榮鄉公所全球資訊服務網)

鄉公所設立的時間比火車站晚了許多。1945年(民國38年)國民政府來台,行政區域劃分出萬里鄉,將鄉公所設於火車站前側(當時站名為萬里橋驛),1958年(民國47年)改名萬榮鄉,鄉公所遷至萬榮村新址。
火車站的前身為馬里勿乘降場,早於1914年(大正3年/民國3年)的3月設立。大正3年3月7日,府報上的告示:「花蓮港廳馬里勿乘降場設置ノ件 」,寫著大正3年3月8日於花蓮港廳奉鄉馬里勿社設置乘降場,辦理旅客及貨物之乘載。當時車站設立的目的,並非用於載運木材,更何況森坂地區(現今的森榮)也還未開伐林務。
日治時期,台灣的火車站分為停車場、乘降場、信號場三種,其中乘降場屬於臨時性的,也就是現在的簡易站或招呼站。停車場這一詞在明治後期到大正初期時之間,逐漸混稱為「驛」。1915年(大正4年 / 民國4年),馬里勿乘降場改稱為停車場,1918年(大正7年 / 民國7年)改名萬里橋驛。
(資料來源:台灣總督府府報資料庫)

阿美族人主要居住在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的地區,無論萬榮村舊址或新址,在當時是一片蠻荒之地,渺無人煙,並未形成的部落。1910年至1925年(明治43年~大正14年/民國前1年~民國14年)間,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的林野調查課,推動首次的全臺大規模林野調查,編成40個事業區。隨後,各林地開始相繼鋪設運輸設施,將珍貴的木材,由山地運往平原,由平原輸往港口,森林鐵道及索道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所誕生。林田山鐵道、嵐山鐵道、哈崙鐵道也開啟了熱鬧又風華的山居歲月。

林田山事業區是花蓮最早開發的林場,其範圍之大,也被稱為第四大林場。最早開發的地區是位於林田山的北側,而非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所在地。
1918年(大正7年 / 民國7年),「東臺灣木材合資會社」(隔年改組為「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」)取得採伐權,從現今鳳林鎮林榮里開始,沿著亞干溪(壽豐溪)及初見溪,深入初見山及大安山採伐。並且在鐵路臺東線設立平林驛,開築一條長約32公里的輕便鐵道,將木材運出。直到1934年(昭和9年 / 民國23年),紅檜及扁柏大致砍伐殆盡,林區資源枯竭,且木材價格低落,無利可圖,此區的伐木活動終止,輕便鐵路便廢棄、淡忘。

這條就是西林輕便鐵道,而平林驛於二戰後改為林榮站,並於鳳林-萬榮間鐵路截彎取直後廢除。林務局所開闢的西林林道,並沒有沿著輕便鐵道修築,而是另闢新路線。
IMG_7138

相隔了將近20年,林田山事業區再次開發,原因是在事業區中發現了適合用作造紙原料的台灣鐵杉及雲杉。

「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」於1918年(大正7年 / 民國7年)所創立,其下的羅東紙廠,利用宜蘭、羅東、蘇澳等地茂盛的鬼茅(芒草葉緣)作為造紙原料。沒三至四年的光景,鬼茅的生長速度無法應付大量的需求,於是改用木材來作為造紙原料,先後使用日本九州進口的小徑松木,以及阿里山、八仙山等林場的木材。

1937年7月的日本侵華戰爭至1939年進入的二戰序曲。全面開戰後,資源吃緊,木材開始實施管制,日本本土及臺灣總督府轄下營林所的官營林場也受到限制,迫使「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」在東台灣另尋木材來源。

1939年(昭和14年 / 民國28年),「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」在林田山事業區中,發現的台灣鐵杉及雲杉是最合適的造紙原料,便申請開採林田山的木材,並於8月取得特買與開採國有林的採伐權。
於是臺灣興業株式會社在花蓮港廳鳳林郡萬里橋溪畔的一處台地,也就是現今的鳳林鎮森榮里及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,成立「林田山砍伐事業所」,當時此地稱之為「森坂(もりさか / MORISAKA)」,意指森林茂密的山坡,因為日文五十音的ら-行發音為L-的舌邊音,而非R-的捲舌音,因此「摩里沙卡 / MOLISAKA」為日文發音的直譯。

取得採伐權之際,以森坂為基地,如火如荼的展開運輸鐵路的開築,先從萬里橋驛舖設鐵道至森坂,並於蜿蜒山壁向西延伸。隔年,1940年(昭和15年 / 民國29年),鐵道已經開築到王武塔山附近,並於8月,透過大觀線、三號索道、二號索道、一號索道、溫泉線,將的木材運至森坂(現今園區內的森榮車站,僅一座月台),暫時放置在貯木場。之後繼續建造高嶺線,另延伸出高嶺支線,更加深入林區。

貯木場的鐵杉及雲杉由萬森線接上臺東線,再運往花蓮港,再以海運運至蘇澳港,並運抵羅東紙廠。而紅檜、扁柏、紅豆杉等一級原木,則公開標售,由木材商自行運出。
圖片 2
(資料來源:摩里沙卡說古道今)

林田山事務區的南側因為「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」的開採而興起,期間開築超過24公里的鐵道,分別為:
  • 萬森線:長度2.611公里。
  • 溫泉線:長度4.180公里。
  • 一號索道:高度差532.5公尺。
  • 二號索道:高度差386公尺。
  • 三號索道:高度差305公尺。
  • 大觀線:長度10.350公里。
  • 清水谷(四號)索道:高度差505公尺。
  • 高嶺線:主線長度3.18公里、支線長度4.11公里。
IMG_7134

二戰結束後,國民政府接收台灣,由「日產處理委員會」接收林田山事業區、「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」的士林紙廠及羅東紙廠、「台灣紙漿廠(大肚紙廠)」、「塩水港紙漿廠(新營紙廠)」、「東亞製紙株式會社」的小港紙廠。1946年(民國35年)再將這五紙廠及林場合併組成隸屬經濟部的國營「台灣紙業公司」。

交接及整併初期,木材產量不穩定,直到1948年(民國37年)才恢復正常。然而,接下來又是一遍的混亂與錯誤。
林田山事業區理應歸回農林處林產管理局,卻歸為經濟部轄下國營企業。林業管理局不斷要求歸還管轄權,卻未得到正面回應,未嘗所願。直至1954年(民國43年)因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,將「台灣紙業公司」民營化,以其股票作為地主損失地價的補償。此時林業管理局從中收回管轄權,開採作業的權力仍繼續握持在「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」,砍伐的一級原木交由林業管理局統一標售,二級原木則以牌價配售給「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羅東紙廠」。
民營化的「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」,產品以低價的新聞紙為主,無利可圖,最終分廠經營。新營紙廠、大肚紙廠由「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」繼續保有,士林紙廠、小港紙廠由部分股東經營。羅東紙廠及林田山林場,於1958年(民國47年)以台銀為主的公股承受,「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」成立,台灣省營企業再次拿下林田山的伐木權。於是,林田山林場被改名為「台灣中興紙業公司林田山林場」。

1961年(民國50年)8月,高嶺支線的101-104林班地開發殆盡,拉了高登(五號)索道至萬里橋溪對岸的高登,開築一條鐵道長龍,沿著中央山脈由南向北,到草山東側的94林班地,於1971年4月竣工。這條鐵道名稱為新高線,之後稱為高登線,工程耗費10年,長度達34公里,比日治時代「臺灣興業株式會社」所建的萬森線、溫泉線、大觀線及高嶺線的加總還長,規模可說是山地鐵路的空前絕後,也造成林區莫大的浩劫。
圖片 1
(資料來源:摩里沙卡說古道今)

為了照顧這群從事高危險性伐木作業的職工及眷屬,這片伐木基地設置許多食衣住行相關設施,逐漸形成一座小山城,開始進入鼎盛熱鬧,但也進入更加瘋狂砍伐的時期。
  • 高登(五號)索道:高度差200公尺。
  • 高登線:長度34公里。
IMG_7130

1972年(民國61年)發生森林大火,98-101林班地燒了一個月,除了森林大面積燒毀外,砍伐器材及高登線都嚴重損毀,需大量資金才能修復。隔年,「台灣中興紙業公司」決定放棄林田山林廠的伐木權,林務局接管其經營權及員工,並收購其所屬的廠房、器材、房舍及集運設備,林場也更名為「林務局木瓜林區管理處林田山林場」。如此衝擊,使得原本繁榮的伐木事業變得黯淡無光,由顛峰走向衰退。

長達56.45公里的萬榮林道,於1983年(民國72年)完工通車,銜接高登索道東端。除了高登線及高登索道以外,森榮、溫泉、大觀、高嶺鐵道及一號、二號、三號、清水谷索道都漸漸退居幕後,改以大卡車運出木材。同時,林場縮編為「林田山工作站」。

隨著林務政策的改變,1987年(民國76年),全面禁伐天然林,伐木事業劃下句點。林田山伐木作業終止,林場人口流失,森榮這塊熱鬧繁華的聚落,就此沒落。1989年(民國78年),林務局合併林田山、鳳林、光復的工作站,改名「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萬榮工作站」。
IMG_6019

一條寬闊平坦的路橫於眼前,告訴我天梯結束了。我沿著靜靜躺著地鐵軌及枕木前進,也許腳下沒有道碴碎石,腳步格外輕盈,也許是不會摸黑,心情輕鬆地走著。

這些鐵道雖然隨者伐木事業結束而隱沒,但是林田山鐵道算是東部最熱鬧、人跡最多的一座。當我看到林田山鐵道,甚至是探勘嵐山與哈崙鐵道的記錄,那些埋沒在荒草中的古老索道、架在峭壁嚴重頹圮的鐵道木橋,震撼的景象,不得不佩服當年的鐵道工程技術。這些懸空的棧道及橋樑,也讓我熱血沸騰,巴不得立即動身去走一趟。

基於隊伍安全,計劃走新開的路線前往六順山及七彩湖。無法體驗高登線的精華及一望雙龍瀑布,僅有往高登工作站的一小段體驗式的懸空木棧鐵道。有點小小的遺憾,只好抱著這份懸念,留作下一次前來的動力。
IMG_6022

高登工作站前的空曠地正熱鬧,五顏六色的帳篷一頂頂立了起來。尚未稍來春意的2月底,對面七星崗上顯不出鮮豔的色彩,荒廢的索道流籠,殘破的工作站,寒風中儘是蕭瑟之情。
IMG_6025

IMG_6028

IMG_6029

氣溫掉的速度就跟暮色垂降一樣快,趕緊拉開背包,掏出帳篷,搭起今晚的小小棲身處。這才想到,外帳在隊友的背包內,有點懊惱,因為隊友應該還在跟天梯奮戰吧。有點後悔當初選擇了網頂的觀星帳,架好帳篷內帳,躲進去也無法避風,只好讓寒風吹的我直打哆嗦。
這大概也是想親近七彩湖附加的一到小考驗吧~

2013.02
 


中央山脈,六順山,七彩湖,台16線,行程記錄

留言回應